新闻资讯
资讯分类

《天下汉商》:寻根常阳新力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11-07 13:20
  • 访问量:0

《天下汉商》:寻根常阳新力

【概要描述】第二篇: 深入“建筑之乡”——新洲实地采访后,记者对于常阳新力的突飞猛进,有了新的解读。   寻根常阳新力 文/记者徐海燕常乐   如今的常阳新力,犹如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实力不容小觑。但是,重组之前,其前身武汉市新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却面临着生存危机。 武汉市新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下称新力建设)最开始是旧街的街办企业,到2004年改制成民营。尽管如此,企业运作一直不理想,每年产值只有几千万,税收最多不过50万,加之没有好的政策扶植项目经理,大量人才流失。在建筑行业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渐渐失去了社会影响,到2007年,企业生存危机日益加重。20多个项目经理,没有一个人愿意担任董事长一职,企业急需一个有影响力的领头人。   平稳改制 2008年春节,对于时任新洲区旧街工委书记的谢国英来说,是非常值得庆祝的。早前,他刚刚与武汉常阳集团谈定了帮助新力建设重组的相关事宜。作为常阳新力重组的重要推手,他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 谢国英告诉记者,2008年春节前,在一次会议中,他碰到了常阳集团董事长周兵,因为二人平时关系比较熟,便大胆地向他建议进一步参与新力建设的企业改制。常阳集团在新洲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新洲土生土长的企业,周兵当即表示:愿为老区建设做贡献。到初七初八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着手运作了。 当时,新力建设不少项目经理都有抵触情绪,担心企业改制后他们的去留问题。谢国英首先把董事会几个主要领导请到街道工委办事处开会,给他们分析重组后公司的前景,统一思想。此后,他又将办事处所有工作人员都派到武汉城区给每一位项目经理做思想工作,甚至要求工作人员“不把工作做通不能回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持续近四个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全员的同意。 2009年4月,经与各方充分沟通协调,武汉常阳集团与原武汉新力建筑公司达成协议,决定合并重组成立武汉常阳新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常阳集团占股70%,新力建设占股30%。 现实的情况是,新力建设只有二级总包资质,资金严重匮乏,经过多番研究,最终确定了“一年内提档升级、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建筑行家做带头人”的两大思路。 合并第一年,全面提档升级行动在常阳新力内部广泛开展。不到一年,常阳新力顺利从二级承包施工资质升级为一级总包施工资质。到2009年底,提档升级完成后,常阳新力可承担40层以下,各类跨度的房屋建筑工程;高度240米及以下的构筑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小区或建筑群体;可承担单项建安合同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以及钢结构工程施工、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市政工程施工、土石方工程施工及公司营业执照和资质准许范围内的各项经营项目。   绕不开的三个人 常阳新力的发展不仅得到了新洲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更得到了当地建筑业领头人的强力推动。 在谁来执掌常阳新力的问题上,周兵和谢国英一开始就锁定了刘少文。当时的刘少文,是新七集团党委书记,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在新洲当地乃至整个湖北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刘少文后来回忆说:“我当时真的是两难,一边是工作多年的老企业,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一边又是区领导和周兵的强力邀请,最终还是余总大力支持,我才下定了决心。” 刘少文说的“余总”,正是新七集团董事长余宝琳。作为集团的党委书记,刘少文在新七内部可以说是德高望重,让一个合作多年的老伙伴离开,也足以看出余宝琳对这件事的大力支持。谢国英说:“新洲的建筑企业一直有非常好的传统,在新八、新七的带动下,很多企业、很多企业的高管都能够无私地帮助有需要的建筑公司,这也是新洲建筑企业能够越做越大的重要因素。而且当时,考虑到能帮助一个企业重新站起来,周兵、刘少文,还有余宝琳都是做了很大的牺牲的。” 谢国英说起周兵,一脸的敬佩。一开始,周兵得知新力建设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作出了帮助其重组的决定,当完成企业提档升级后,他又立刻抽身离开,将经营大权托付给刘少文。“在常阳新力这件事情上,周兵从不计较名誉、地位。之前刘少文有很多顾虑,他甚至几次和我一起亲自去做他的工作,真心地希望能把这个公司做起来。”谢国英提起周兵总是会用“大气”来形容。而在周兵看来,能帮助盘活一个企业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去付出的事,更重要的,他知道自己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投入这件事,刘少文是他心目中能将这件事情做好的不二人选。 刘少文到常阳新力后,企业在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刘少文的影响和带领下,一大批项目经理加入到常阳新力的队伍中来,同时,公司还完成了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和管理制度升级。2010年5月,常阳新力召开了股东大会,确定了三年内产值突破30亿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在当年就成功实现。常阳新力先后被省、市、区各级主管单位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武汉市建筑AAA企业”等荣誉称号。 “常阳新力的重组,三个建筑业泰斗级人物相助,这都是从新洲走出去的企业家们对老区的深深眷顾。”谢国英感慨道。   “建筑之乡”的连锁效应 研究常阳新力的成长轨迹,我们不难发现,重组后其在武汉的项目首先从新洲始。常阳新力的发展离不开新洲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新洲整个建筑业大环境的熏陶。一个人口近百万的远城区,有15万人从事建筑业,这里走出1000个项目经理,还有一大批身家上百万、千万甚至过亿的大老板,涌现了像刘先成、余宝琳、姚科学、刘少文等一大批建筑业领头人。 新洲建设企业何以能做大做强?新洲建筑人观点几乎一致:这源于新洲人的建筑品牌意识,从企业到政府,无不重视建筑形象打造。 据常阳新力办公室主任左汉山介绍,新洲作为“建筑之乡”,区政府多年来为建筑企业营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对发展较好的建筑企业,新洲区政府给予创优奖励、资金扶持和法人奖励制度。每获一项“鲁班奖”,给予创优企业奖励5万元,每获一项“楚天杯”奖,奖励3万元。连续3年上交税收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法定代表人兼任区直一级单位副职。税收上,对施工企业的所得税征收(不含个人所得税),按上年的基数,超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企业,扶持企业的发展。 新洲区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单水才证实了他的说法。他告诉记者,新洲建筑业能够取得这样的良好局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二是企业和企业家们的抱团意识,能够相互扶持,很多企业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产生了一种裂变效应。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竞赛意识很浓,经常打擂,比的是谁先拿到ISO9001,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资格认证,谁做的工程能在全省、全国拿大奖。老板们师出同门,谁也不服谁,这种攀比,也促进了企业的进步。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11-07 13:20
  • 访问量:0
详情
第二篇:
 
深入“建筑之乡”——新洲实地采访后,记者对于常阳新力的突飞猛进,有了新的解读。
 
 
 
寻根常阳新力
 
文/记者 徐海燕 常乐
 
 
 
如今的常阳新力,犹如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实力不容小觑。但是,重组之前,其前身武汉市新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却面临着生存危机。
 
武汉市新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下称新力建设)最开始是旧街的街办企业,到2004年改制成民营。尽管如此,企业运作一直不理想,每年产值只有几千万,税收最多不过50万,加之没有好的政策扶植项目经理,大量人才流失。在建筑行业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渐渐失去了社会影响,到2007年,企业生存危机日益加重。20多个项目经理,没有一个人愿意担任董事长一职,企业急需一个有影响力的领头人。
 
 
 
平稳改制
 
2008年春节,对于时任新洲区旧街工委书记的谢国英来说,是非常值得庆祝的。早前,他刚刚与武汉常阳集团谈定了帮助新力建设重组的相关事宜。作为常阳新力重组的重要推手,他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
 
谢国英告诉记者,2008年春节前,在一次会议中,他碰到了常阳集团董事长周兵,因为二人平时关系比较熟,便大胆地向他建议进一步参与新力建设的企业改制。常阳集团在新洲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新洲土生土长的企业,周兵当即表示:愿为老区建设做贡献。到初七初八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着手运作了。
 
当时,新力建设不少项目经理都有抵触情绪,担心企业改制后他们的去留问题。谢国英首先把董事会几个主要领导请到街道工委办事处开会,给他们分析重组后公司的前景,统一思想。此后,他又将办事处所有工作人员都派到武汉城区给每一位项目经理做思想工作,甚至要求工作人员“不把工作做通不能回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持续近四个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全员的同意。
 
2009年4月,经与各方充分沟通协调,武汉常阳集团与原武汉新力建筑公司达成协议,决定合并重组成立武汉常阳新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常阳集团占股70%,新力建设占股30%。
 
现实的情况是,新力建设只有二级总包资质,资金严重匮乏,经过多番研究,最终确定了“一年内提档升级、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建筑行家做带头人”的两大思路。
 
合并第一年,全面提档升级行动在常阳新力内部广泛开展。不到一年,常阳新力顺利从二级承包施工资质升级为一级总包施工资质。到2009年底,提档升级完成后,常阳新力可承担40层以下,各类跨度的房屋建筑工程;高度240米及以下的构筑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小区或建筑群体;可承担单项建安合同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以及钢结构工程施工、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市政工程施工、土石方工程施工及公司营业执照和资质准许范围内的各项经营项目。
 
 
 
绕不开的三个人
 
常阳新力的发展不仅得到了新洲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更得到了当地建筑业领头人的强力推动。
 
在谁来执掌常阳新力的问题上,周兵和谢国英一开始就锁定了刘少文。当时的刘少文,是新七集团党委书记,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在新洲当地乃至整个湖北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刘少文后来回忆说:“我当时真的是两难,一边是工作多年的老企业,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一边又是区领导和周兵的强力邀请,最终还是余总大力支持,我才下定了决心。”
 
刘少文说的“余总”,正是新七集团董事长余宝琳。作为集团的党委书记,刘少文在新七内部可以说是德高望重,让一个合作多年的老伙伴离开,也足以看出余宝琳对这件事的大力支持。谢国英说:“新洲的建筑企业一直有非常好的传统,在新八、新七的带动下,很多企业、很多企业的高管都能够无私地帮助有需要的建筑公司,这也是新洲建筑企业能够越做越大的重要因素。而且当时,考虑到能帮助一个企业重新站起来,周兵、刘少文,还有余宝琳都是做了很大的牺牲的。”
 
谢国英说起周兵,一脸的敬佩。一开始,周兵得知新力建设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作出了帮助其重组的决定,当完成企业提档升级后,他又立刻抽身离开,将经营大权托付给刘少文。“在常阳新力这件事情上,周兵从不计较名誉、地位。之前刘少文有很多顾虑,他甚至几次和我一起亲自去做他的工作,真心地希望能把这个公司做起来。”谢国英提起周兵总是会用“大气”来形容。而在周兵看来,能帮助盘活一个企业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去付出的事,更重要的,他知道自己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投入这件事,刘少文是他心目中能将这件事情做好的不二人选。
 
刘少文到常阳新力后,企业在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刘少文的影响和带领下,一大批项目经理加入到常阳新力的队伍中来,同时,公司还完成了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和管理制度升级。2010年5月,常阳新力召开了股东大会,确定了三年内产值突破30亿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在当年就成功实现。常阳新力先后被省、市、区各级主管单位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武汉市建筑AAA企业”等荣誉称号。
 
“常阳新力的重组,三个建筑业泰斗级人物相助,这都是从新洲走出去的企业家们对老区的深深眷顾。”谢国英感慨道。
 
 
 
“建筑之乡”的连锁效应
 
研究常阳新力的成长轨迹,我们不难发现,重组后其在武汉的项目首先从新洲始。常阳新力的发展离不开新洲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新洲整个建筑业大环境的熏陶。一个人口近百万的远城区,有15万人从事建筑业,这里走出1000个项目经理,还有一大批身家上百万、千万甚至过亿的大老板,涌现了像刘先成、余宝琳、姚科学、刘少文等一大批建筑业领头人。
 
新洲建设企业何以能做大做强?新洲建筑人观点几乎一致:这源于新洲人的建筑品牌意识,从企业到政府,无不重视建筑形象打造。
 
据常阳新力办公室主任左汉山介绍,新洲作为“建筑之乡”,区政府多年来为建筑企业营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对发展较好的建筑企业,新洲区政府给予创优奖励、资金扶持和法人奖励制度。每获一项“鲁班奖”,给予创优企业奖励5万元,每获一项“楚天杯”奖,奖励3万元。连续3年上交税收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法定代表人兼任区直一级单位副职。税收上,对施工企业的所得税征收(不含个人所得税),按上年的基数,超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企业,扶持企业的发展。
 
新洲区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单水才证实了他的说法。他告诉记者,新洲建筑业能够取得这样的良好局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二是企业和企业家们的抱团意识,能够相互扶持,很多企业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产生了一种裂变效应。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竞赛意识很浓,经常打擂,比的是谁先拿到ISO9001,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资格认证,谁做的工程能在全省、全国拿大奖。老板们师出同门,谁也不服谁,这种攀比,也促进了企业的进步。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