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资讯分类

诚信月刊:筑精品,勇担当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11-04 13:21
  • 访问量:0

诚信月刊:筑精品,勇担当

【概要描述】筑精品,勇担当           ——访常阳新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钟定巍      编者按:不到2个月,武汉市新洲区的建筑企业已经累计捐资助学2000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常阳新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一次性捐款达到538.68万,创下新洲建筑企业捐款的历史记录。近日,记者对该公司进行了专访,探访新洲建筑企业这些举动背后的秘密。   建筑之乡,爱心接力   素有“建筑之乡”美誉的新洲,不到100万的人口就有15万人从事建筑行业,这在国内也属罕见。近年来,新洲建筑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各企业竞相捐资助学、助困,先后涌现出了以常阳新力、新七建设、新八建设、祥和建设、三星建工、卓峰建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心企业和以喻友旺、刘少文、刘先成、余宝琳等为代表的爱心企业家。慈善,已经成为新洲建筑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企业家们的事业之一。 今年8月以来,新七、新八、祥和等多家建筑企业先后举行了捐资助学活动。15日,武汉常阳新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新洲旧街举行2011年捐资助学大会,常阳集团董事长周兵率先认捐100万元,常阳新力董事长刘少文、总经理万胜华相继认捐30万元。在武汉主会场举行捐款活动的同时,常阳新力河北唐山丰南分公司捐款活动也一同展开,捐款金额顺利突破100万元,达到103.45万元。最终,该公司以538万元的善款位居“新洲慈善群星企业”年度助学金总额之冠,刷新了新洲建筑企业年度捐资助学纪录。   据了解,近年来常阳新力累计捐资助学济困和基建设施捐助款1000多万元,2010年仅捐资助学款就达到258万元,并与团省委合作设立“常阳新力助学基金”,成为其“爱心公益伙伴”。这在新洲建筑界已不是个别现象,是一个集体行动。而在巨额捐款的背后是一个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和一批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从他们身上可以把握住新洲建筑企业发展的脉搏。   横空出世,跨越发展   新洲的建筑企业强手如云,比如新八、新七、卓峰建设、三星建工等。在众多的企业中,常阳新力当属最具传奇色彩的企业之一。 武汉市新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起初是旧街的街办企业,2004年改制成民营。尽管如此,企业运作一直不理想,每年产值只有几千万,税收最多不过50万,加之没有好的政策扶植,大量人才流失。在建筑行业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渐渐失去了社会影响。到2007年,企业生存危机日益加重。2009年4月,经与各方充分沟通协调,武汉常阳集团与原武汉新力建筑公司达成协议,决定合并重组成立武汉常阳新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其中,常阳集团占股70%,新力建设占股30%。 重组不到两年,在董事长刘少文带领下,公司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到一年,常阳新力顺利从二级承包施工资质升级为一级总包施工资质。在市场开拓方面,形成了以武汉为基地,以河南、河北、湖南、海南、山东等异地市场为骨干的市场格局。至今年8月,公司在建项目产值已达61亿元,预计今年全年合同总额将达80亿元,公司董事会去年确定的未来3年发展蓝图将提前实现。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公司董事长刘少文说:“接下来,我们首先要着重培养一批项目经理,三年内成熟的项目经理要达到150个”。为了引进人才,今年年初,常阳新力专门组建了人力资源部。在常阳新力,所有管理人员一律跟公司签订合同,给予系统性的福利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未来三年,公司将瞄准“产值超百亿,资质升特级,问鼎鲁班奖”的战略目标,把公司建成省内、国内实力较强,技能较精,水平较高的大型知名建设集团。   品牌打造,政策给力   常阳新力的发展可以说是新洲建筑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慈善之举也成了众多企业的共同行为。新洲建筑企业何以能做大做强?新洲建筑人观点几乎一致:这源于新洲人的建筑品牌意识。从企业到政府,无不重视建筑形象打造。 为了帮助企业练好“内功”——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体系,新洲区政府允许当地副处级以下的管理干部在企业兼职,常阳新力办公室主任左汉山就是其中的一位,到常阳新力之前,他已经在新洲当地分管建筑多年。 据左汉山介绍,新洲作为“建筑之乡”,区政府多年来为建筑企业营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对发展较好的建筑企业,新洲区政府给予创优奖励、资金扶持和法人奖励制度。每获一项“鲁班奖”,给予创优企业奖励5万元,每获一项“楚天杯”奖,奖励3万元。税收上,对施工企业的所得税征收(不含个人所得税)按上年的基数,超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企业,扶持企业的发展。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成了企业发展的助推剂。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新洲的建筑企业家们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大力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实践企业家回报社会的责任和道义。古人说,“佛在黄梅,道在武当,儒在新洲”,新洲建筑企业的慈善之举也正是对这种说法的最好佐证。(编辑:詹妮)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11-04 13:21
  • 访问量:0
详情
 
筑精品,勇担当
 
                    ——访常阳新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钟定巍
 
 
 
 
 
  编者按:不到2个月,武汉市新洲区的建筑企业已经累计捐资助学2000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常阳新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一次性捐款达到538.68万,创下新洲建筑企业捐款的历史记录。近日,记者对该公司进行了专访,探访新洲建筑企业这些举动背后的秘密。
 
 
 
建筑之乡,爱心接力
 
 
 
素有“建筑之乡”美誉的新洲,不到100万的人口就有15万人从事建筑行业,这在国内也属罕见。近年来,新洲建筑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各企业竞相捐资助学、助困,先后涌现出了以常阳新力、新七建设、新八建设、祥和建设、三星建工、卓峰建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心企业和以喻友旺、刘少文、刘先成、余宝琳等为代表的爱心企业家。慈善,已经成为新洲建筑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企业家们的事业之一。
 
今年8月以来,新七、新八、祥和等多家建筑企业先后举行了捐资助学活动。15日,武汉常阳新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新洲旧街举行2011年捐资助学大会,常阳集团董事长周兵率先认捐100万元,常阳新力董事长刘少文、总经理万胜华相继认捐30万元。在武汉主会场举行捐款活动的同时,常阳新力河北唐山丰南分公司捐款活动也一同展开,捐款金额顺利突破100万元,达到103.45万元。最终,该公司以538万元的善款位居“新洲慈善群星企业”年度助学金总额之冠,刷新了新洲建筑企业年度捐资助学纪录。  
 
据了解,近年来常阳新力累计捐资助学济困和基建设施捐助款1000多万元,2010年仅捐资助学款就达到258万元,并与团省委合作设立“常阳新力助学基金”,成为其“爱心公益伙伴”。这在新洲建筑界已不是个别现象,是一个集体行动。而在巨额捐款的背后是一个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和一批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从他们身上可以把握住新洲建筑企业发展的脉搏。
 
 
 
横空出世,跨越发展
 
 
 
新洲的建筑企业强手如云,比如新八、新七、卓峰建设、三星建工等。在众多的企业中,常阳新力当属最具传奇色彩的企业之一。
 
武汉市新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起初是旧街的街办企业,2004年改制成民营。尽管如此,企业运作一直不理想,每年产值只有几千万,税收最多不过50万,加之没有好的政策扶植,大量人才流失。在建筑行业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渐渐失去了社会影响。到2007年,企业生存危机日益加重。2009年4月,经与各方充分沟通协调,武汉常阳集团与原武汉新力建筑公司达成协议,决定合并重组成立武汉常阳新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其中,常阳集团占股70%,新力建设占股30%。
 
重组不到两年,在董事长刘少文带领下,公司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到一年,常阳新力顺利从二级承包施工资质升级为一级总包施工资质。在市场开拓方面,形成了以武汉为基地,以河南、河北、湖南、海南、山东等异地市场为骨干的市场格局。至今年8月,公司在建项目产值已达61亿元,预计今年全年合同总额将达80亿元,公司董事会去年确定的未来3年发展蓝图将提前实现。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公司董事长刘少文说:“接下来,我们首先要着重培养一批项目经理,三年内成熟的项目经理要达到150个”。为了引进人才,今年年初,常阳新力专门组建了人力资源部。在常阳新力,所有管理人员一律跟公司签订合同,给予系统性的福利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未来三年,公司将瞄准“产值超百亿,资质升特级,问鼎鲁班奖”的战略目标,把公司建成省内、国内实力较强,技能较精,水平较高的大型知名建设集团。
 
 
 
品牌打造,政策给力
 
 
 
常阳新力的发展可以说是新洲建筑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慈善之举也成了众多企业的共同行为。新洲建筑企业何以能做大做强?新洲建筑人观点几乎一致:这源于新洲人的建筑品牌意识。从企业到政府,无不重视建筑形象打造。
 
为了帮助企业练好“内功”——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体系,新洲区政府允许当地副处级以下的管理干部在企业兼职,常阳新力办公室主任左汉山就是其中的一位,到常阳新力之前,他已经在新洲当地分管建筑多年。
 
据左汉山介绍,新洲作为“建筑之乡”,区政府多年来为建筑企业营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对发展较好的建筑企业,新洲区政府给予创优奖励、资金扶持和法人奖励制度。每获一项“鲁班奖”,给予创优企业奖励5万元,每获一项“楚天杯”奖,奖励3万元。税收上,对施工企业的所得税征收(不含个人所得税)按上年的基数,超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企业,扶持企业的发展。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成了企业发展的助推剂。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新洲的建筑企业家们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大力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实践企业家回报社会的责任和道义。古人说,“佛在黄梅,道在武当,儒在新洲”,新洲建筑企业的慈善之举也正是对这种说法的最好佐证。(编辑:詹妮)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