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网:“建筑之乡”美名扬 建筑品牌响全国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4-20 13:27
- 访问量:0
长江网:“建筑之乡”美名扬 建筑品牌响全国
【概要描述】【长江网讯】 (通讯员:程书雄) 一个人口近百万的区,十五万人投身建筑行业,一群昔日的“泥瓦匠”,盘出上百亿的大产业,书写这一传奇的新洲区,现在成了闻名遐迩的“建筑之乡”。 走出新洲立足武汉 新洲建筑业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一把泥刀走天下”为特征的起步发展阶段。新洲农民从事建筑业历史悠久,民间泥木工匠众多,形成不少砌匠湾、木匠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了县泥木工会,之后成立了国营新洲县建筑工程公司,下设城关、阳逻、仓埠三个施工队,这就是新洲建筑业的前身。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为人先的闯劲,1975年城关施工队就成功闯入武汉城区建筑市场。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承包制为特征的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原国营新洲县建筑工程公司更名为新洲县建筑工程总公司,下设城关、阳逻、仓埠三个分公司,从此拉开了新洲建筑业长足发展的序幕。建筑工程总公司是新洲建筑业的发源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直接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项目经理和企业家。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主动调整经营结构的整体水平提高阶段。各乡镇、有关部门纷纷成立建筑公司,最多达到102家。四是新世纪以来,以产权结构民营化改革为特征的快速发展阶段。经过这四个阶段,新洲建筑业成为武汉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领跑者之一,在武汉建筑业领域举足轻重。据统计,新洲建安企业承建有规模效应的工程3600多项,面积共6800万平方米,为武汉的城市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政府搭台行业崛起 2001年,新洲区委、区政府制订了《关于发展和壮大建筑支柱产业的决定》,明确了新洲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措施、激励机制,为建筑业指明了发展方向。2004年,新洲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洲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区建筑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做到质量兴业,将新洲区打造成为“楚天建筑之乡”,争创全国“建筑之乡”。区委区政府对建筑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建立了创优奖励制度。每获一项“鲁班奖”,由区政府给予创优企业奖励5万元;每获一项“楚天杯”奖,由区政府给予创优企业奖励3万元。 二是建立了税收扶持政策。对施工企业的所得税征收(不含个人所得税),按上年的基数,超收部分的50%由财政部门返还给企业。企业上交主管部门的管理费,不得超过年度上缴税收的总额。对于施工企业用于购置大中型机械设备的资金,金融部门优先予以贷款,财税部门按政策予以税前还贷。凡进入国家经济特区或国外施工的企业,实行缓征3年所得税和免征三年管理费的优惠政策。 三是建立了法人奖励制度。对年上交税收50万元(不含返还部分)以上且逐年增长的企业,区政府给法定代表人按上缴税收总额的3%予以奖励;对年上交税收100万元以上且逐年增长的企业,区政府给法定代表人按上缴税收总额的5%予以奖励;连续3年上交税收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法定代表人兼任区直一级单位副职。 建安企业成功改制,焕发巨大活力 2004年以来,新洲区强力推进以产权结构民营化为特征的建安企业改制。全区40家国有、集体所有制建安企业全部完成了民营化改制。通过改制,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达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建安企业勇闯市场,开拓创新,焕发出巨大活力,催生了一大批拥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项目经理。 建安企业资质提升连创辉煌 上个世纪90年代,新洲建安企业有100多家,企业规模不大,资质较低,大多数是三、四级,二级资质企业仅6家。进入新世纪,全区建筑业紧紧围绕“发展建筑业富民,壮大建筑业强区”的目标,加快了建安企业提档升级的步伐。从2004年至2008年短短几年时间,新洲区8家建安企业先后晋升为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2007年5月,新八建设集团更是晋升为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目前,全区有建安企业40家,其中:特级企业1家,一级企业8家,二级企业31家。特级和一级建筑企业数列全省区县之首。 建筑工程屡获大奖 2000年以来,全区建安企业共创“楚天杯”13项,获“黄鹤杯”金、银奖共计206项,连续几年稳居全市前列。2006年,新八建设集团承建的“现代·森林花园”项目荣获“‘2006’詹天佑大奖”。常阳(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东莞常平花园项目荣获建设部颁发的“优秀示范住宅小区”称号。 全区四家企业位居全省20强 新洲建筑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新八建设集团、新七建设集团、新建总建设集团、新十集团等四家企业同时被省人民政府授予“2006年度湖北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20强”称号,其中:新八集团排名第一、新七集团排名第二。新八集团还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作为湖北唯一一家企业进入“中国承包商60强”。 建筑品牌叫响全国 新洲建安企业不论是在运行机制,还是在内部管理上都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规范了工期、质量、安全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二级以上的施工企业先后通过了IS09001、IS0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先后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工人达5万多人次,拥有持证项目经理1000多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500多人。2006年,“新八建”品牌被省工商局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07年,新八建设集团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守合同、讲信用”企业,新七集团被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监督协会授予“全国工程建设优秀施工企业”。 新洲建筑走出国门 新洲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0年,新七集团、三星集团到非洲(赤道几内亚)承建工程;2007年,新建总集团到刚果承建变电站项目,2008年5月新八建设集团与安哥拉签定了5000万美元的住宅楼工程合同。 建安企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 全区建筑业牢固树立“大建筑、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着力解决发展水平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够长等因素,使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全区建安产值达106亿,实现税收3亿多元,从业人员达15万人之多。建筑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为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城乡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增加地方经济实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新洲的知名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筑业已成为新洲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建筑业慈善义举感动荆楚 新洲区建筑企业和“老板”发展不忘家乡、致富不忘乡亲,在企业发展、个人致富的同时,积极为家乡建设、希望工程、贫困户捐款捐物,表现出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据不完全统计累计为道路建设、希望工程、贫困户和残疾人捐款5000余万元。2007年,由区政府、区民政局、区建设局组织各建筑企业一次捐款300多万元,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爱心银行”。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传递爱心、扶危济困的创举,树立了新洲区“建筑人”的光辉形象,提升了新洲区建筑企业的知名度。 新洲发展建筑业主要作法 一、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一是明确优先发展。“十一五”时期,区委、区政府根据建筑业发展的状况,明确钢铁、纺织、能源、建筑业为全区四大重点支柱产业,把建筑业放在重要位置,确保优先发展。 二是明确发展定位。对比省市建筑业发展态势,结合我区实际,将新洲建筑业的发展定位为“楚天建筑之乡”、争创全国“建筑之乡”,逐步引导建筑业朝着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信息技术化、诚信品牌化、服务个性化方向发展。 三是明确发展思路。全区建筑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升企业资质为抓手,不断加快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推进科技进步,突出“进位、争先、突破”6字,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打造建筑品牌,积极探索设计、施工、监理多元化经营模式,鼓励企业“走出去”,促进企业集团优化重组,打造建筑“航母”,培植产业巨子,做强支柱产业。 二、推进企业改革,增强竞争实力 一是狠抓企业改革。推进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混合所有制结构。自2002年至2005年,用3年时间,对全区26家国有、集体建筑企业,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国企改革的规定和要求,完成企业改制,实现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全部退出;通过改革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完善养老保险机制。 二是狠抓资源整合。在优化企业结构上,我们坚持集团化发展战略,引导区内企业积极而又慎重地重组,推进强强联合,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迅速形成了我区建筑业的强势板块,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通过重组,新八集团、新七集团、常阳集团、新十集团等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也带动了一大批优势不明显的企业,逐步形成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的经营模式,提高了整体竞争能力。 三是狠抓上档升级。大企业才能承接到大项目。特级、一级建筑企业在技术力量、综合实力、社会诚信度和品牌效应上,都是二级企业无可比拟的。为此,在狠抓企业质量认证、创优良工程的同时,我们狠抓了企业上档升级工作。目前,领头雁新八、新七、新十、祥和、新建总、新宇等企业,他们承接的工程,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均比以前有了长足发展,为新洲争得了荣誉,创造了辉煌。 四是狠抓产业延伸。建筑业是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行业。近几年,我们抓住这一特点,大做文章,大力推进装载机行业、挖掘机行业、推土机行业、压路机行业、混泥土机械行业、塔吊起重机行业和建筑租赁行业发展,引导了建材、地材、预制构件和新型墙材有序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内部管理,创新经营机制 一是强化基础管理。加强财务管理,确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树立大财务在市场化运作中的观念,建立企业投资、融资机制,实现投资、融资多元化。加强质量管理,按照ISO9001、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突出落实“三检查三到位”、“零事故”安全目标。加强文明施工和环境管理,建立和健全环保体系,加大环保治污,倡导文明施工,创建文明施工项目,创建卫生环保工地。目前,规范工期、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等四大内部管理制度已深入全区各建筑企业,二级以上的施工企业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建立和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 二是坚持集团战略。一人从业,带活一家,几人从业,带动一片,举一个公司大旗,行项目承包之实,是新洲建筑业的特色。按照“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原则,我们尊重并坚持建筑行业这一习惯,继续历练和造就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项目经理。对全区现有的640多个雄厚资产的项目经理,继续充分发挥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成体系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作用,坚持以机制用人、以发展留人。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打造一体化企业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建筑企业将经营范围向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特种技术工程等领域扩展,为企业拓展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三是宏扬企业文化。以优质工程、精品工程为窗口,组织优秀企业到省内外各大城市召开“新洲建筑企业推介会”,宣传自己的实力和品牌,结合“诚信新洲”建设,重点打造“新洲诚信建筑”品牌,宏扬企业管理文化、质量文化、经营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品位。发挥建筑业协会、建筑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企业家与科技人员开展技术交流,开展企业发展战略性研究和技术比武,组织行业擂台赛,推出全国重点期刊专集,制作电视专题片等活动,同时大力开展捐款助学、扶贫济困、造福桑梓等“慈善公益”活动,不断提高“新洲建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是构筑人才高地。我们采取5条措施培育人才:留,十分珍惜现有的企业家、项目经理,发挥其脊梁和骨干作用,坚持用感情、待遇和事业把他们留下、用好,掌握制胜第一要素;培,常抓上岗培训、职称培训,提高全员整体素质,着力培养高中级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建设好经营人才、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引,积极引进稀缺人才、高级别、高档次人才,确保企业智力资源充足,活力不断;储,建立完善项目经理、专业技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4-20 13:27
- 访问量:0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